国学网a>成语词典百闻不如一见百闻不如一见的故事

百闻不如一见的成语故事


百闻不如一见

拼音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

基本解释闻:听。听到一百次;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。指多听不如亲眼看到更可靠或印象更深刻。

出处东汉 班固《汉书 赵充国传》:“百闻不如一见,兵难逾度,臣愿驰至金城,图上方略。”


百闻不如一见的典故

汉朝的时候,西边湟水一带,聚居着羌族人,称为西羌。自从汉武帝打败匈奴以后,西羌比较安定。汉宣帝时,朝廷派了官员渠安国去西羌视察。那里的一些部落请求朝廷放宽禁令,但问题没有解决,渠安国就回来了。

过了不久,西羌的一些部落联合起来渡过湟水,并派人与匈奴联系。渠安国带了一批人马再去西羌,结果被西羌打得大败。

再派谁去呢?宣帝派人向老将军赵充国请教。赵充国说:我去最合适了。宣帝又派人问赵充国:皇上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,他们的实力如何,该派去多少人马?赵充国说:百闻不如一见。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,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,还是让我上前方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!赵充国到了西羌,先认真了解情况,又采取了分化瓦解的办法,团结了大多数西羌人,终于使西羌安定下来。

赵充国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后来就成了谚语。它的意思是听到一百次,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,耳听为虚,眼见为实,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。
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百闻不如一见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离世遁上 《韩非子·八说》:“为故人行私,谓之‘不弃’;以公财分施,谓之‘仁人’;轻禄重身,谓之‘君子’;枉法曲亲,谓之‘有行’;弃官宠交,谓之‘有侠’;离世遁上,谓之‘高傲’;交争逆令,谓之‘刚材’。”
拨云见日 元 无名氏《陈州粜米》第二折:“我投至的见了爷爷,就是拨云见日,昏镜重磨。”
逆道乱常 唐 李公佐《谢小娥传》:“如小娥足以儆天下逆道乱常之心,足以观天下贞夫孝妇之节也。”
反复无常 宋 陈亮《与范东叔龙图书》:“时事反复无常,天运所至,亦看人事对付如何。”
自我批评 邓小平《在北方局党校整风动员会上的讲话》:“我们不但要有自我批评的精神,还要有批评的精神。”
筋疲力竭 唐 元稹《有酒》诗:“精卫衔芦塞海溢,枯鱼喷沫救池燔。筋疲力竭波更大,鳍焦甲裂身已干。”
来踪去迹 明 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16卷:“陆婆向来也晓得儿子些来踪去迹,今番杀人一事,定有干涉,只是不敢问他,却也怀着鬼胎。”
饮水思源 北周 庾信《征调曲》:“落其实者思其树,饮其流者怀其源。”
目不忍见 《广东军务记》:“真为目不忍见。”
成竹在胸 宋 苏轼《文与可画筼簹谷偃竹记》:“故画竹,必先得成竹于胸中,执笔熟视,乃见其所欲画者,急起从之,振笔直遂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