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路扬镳的成语故事

拼音fēn lù yáng biāo
基本解释扬镳:指驱马前进。分路而行。比喻目标不同,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。
出处北齐 魏收《魏书 拓跋志传》:“洛阳我之丰沛,自应分路扬镳。自今以后,可分路而行。”
分路扬镳的典故
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,洛阳县官元志与御史中尉李彪在路上相遇,双方都认为自己的官职比对方的高而互不相让,就去找孝文帝评理。孝文帝说:“洛阳是寡人的京城,应该分路扬镳。你们各走各的道就是。”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与(分路扬镳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成语 | 历史出处 |
---|---|
妻离子散 | 先秦 孟轲《孟子 梁惠王上》:“彼夺其民时,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。父母冻饿,兄弟妻子离散。” |
照单全收 | 清·惜阴堂主人《二度梅》第六回:“俗语说得好:‘人情不在厚薄’,看老夫的情面,不要与他较量,照单全收了罢。” |
星霜屡移 | 唐 高适《为东平薛太守进王氏瑞诗表》:“星霜屡移,书奏仍阙。” |
泥牛入海 | 宋 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 潭州龙山和尚》:“我见两个泥牛斗入海,直至如今无消息。” |
一轨同风 | 《晋书 苻坚载记上》:“一轨九州,同风天下。” |
遁世离俗 | 《楚辞·九章·悲回风》“望大河之洲渚兮,悲申徒之抗迹”汉·王逸注:“申徒狄也,遇暗君遁世离俗,自拥石赴河,故言抗迹也。” |
学而时习之 | 《论语·学而》:“子曰:‘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!” |
目不转睛 | 晋 杨泉《物理论》:“子义燃烛危坐通晓,目不转睛,膝不移处。” |
擦肩而过 | 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32回:“后来彼此又擦肩而过。” |
雨散风流 | 清·方文《送钱而介归携李》诗:“余年二十游嘉禾,禾中好友良独多……可怜一别十三载,雨散风流竟安在。” |